首页

日本长靴调教的链接

时间:2025-05-29 23:21:42 作者:揭秘中国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:探什么?怎么去?有何难? 浏览量:36474

  中新社北京8月31日电 (记者 夏宾)8月,中国央行开展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,全月净买入债券面值为1000亿元人民币。中国央行史上首次出手买卖国债,将带来哪些影响?

  对债券市场来说,此举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。市场观点认为,央行近期关于买卖国债以及长期国债收益率的多次发声,旨在引导长期国债收益率回归合理区间,并提示投资者可能面临的投资风险。

  根据央行公告来看,其8月国债买卖的操作方式是“买入短债+卖出长债”。

 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表示,买入短期国债意在投放基础货币,卖出长期限国债则意在阻断可能的长债泡沫,维护金融稳定。“买短卖长”有助于保持收益率曲线正常的向上形态。

 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对中新社记者表示,“买短卖长”的操作体现了央行对国债收益率曲线的调控意图、对长端利率的风险管控态度,有助于维持国债利率合理的期限利差和长端利率水平,以避免市场过度投机和潜在金融风险积累。

  “目前看,长端债市利率大幅向下突破可能性较低,短端产品或因其流动性较好以及非银机构的配置需求更受青睐。”温彬说。

  对货币政策来说,工具箱由此进一步丰富。“央行启动国债买卖,标志着新的货币政策工具‘入箱’。”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称,市场对于央行买卖国债早有预期。央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,计划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引入国债买卖以丰富基础货币发行手段。

  周茂华表示,央行创设国债买卖工具,顺应流动性市场结构变化,丰富了货币政策工具,可以提升央行基础货币和市场流动性调节的精准性、有效性。

  “中国货币政策仍具有正常操作空间,央行买卖国债是丰富政策工具箱,增加投放基础货币方式。”章俊认为,央行在公开市场进行国债买卖操作时点更为灵活,覆盖的期限更为广泛,可以作为其他投放基础货币方式的有效补充。

  对宏观调控来说,政策协调配合显现新意。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今年6月举行的陆家嘴论坛上提到,央行正在与财政部加强沟通,共同研究推动落实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。这个过程整体是渐进式的,国债发行节奏、期限结构、托管制度等也需同步研究优化。

  章俊称,央行买卖国债是货币与财政协同发力的交汇点。央行买卖国债可以熨平政府债券集中发行可能带来的流动性冲击,避免资金价格剧烈波动。

 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此前在报告中也建议,在当前中国经济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等挑战的背景下,应根据经济运行情况,适度提高债务上限。即财政多发,央行多买,发挥好国债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。

  章俊认为,伴随9月份美联储或降息,外部压力缓解,当月或下个月或是中国出台增量财政工具的重要观察时间节点。届时央行可能会加大公开市场买卖国债操作,协同发力。(完) 【编辑:韦俊龙】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冬季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有哪些表现?天气寒冷,如何呵护呼吸道?| 时令节气与健康

今年2月29日是第17个国际罕见病日,多位专家在接受采访时呼吁在国家层面展开探索,建立、完善罕见病多元保障体系。他们希望建立国家罕见病用药专项基金,补齐罕见病保障“短板”。

西班牙首相桑切斯会见王毅

杨伟斌也表示,目前来看,特斯拉FSD在华落地已指日可待。“特斯拉采用了纯视觉技术,没有搭载毫米波雷达,理论上可以做到最低成本,有利于未来市场推广应用。”杨伟斌表示,特斯拉FSD与国内自动驾驶方案不同,进入国内市场后,将有利于多种技术方案对标,促进自动驾驶技术提升,起到“鲶鱼”作用。

中方:承认一个中国原则、发展对华关系符合危地马拉根本利益

王毅说,中方愿同印尼弘扬友好传统,巩固政治互信,深化战略协作,树立发展中大国命运与共、团结协作的典范。中方坚定支持印尼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,实现“黄金印尼2045愿景”,在各自特色现代化道路上携手前行。中方坚定支持两国深化务实合作,高水平运营雅万高铁,推进“区域综合经济走廊”等重大旗舰项目,打造新的合作增长点,中方坚定支持印尼发挥大国作用,加强彼此协调配合,深化中国东盟合作,把握东亚合作正确方向,抵制各种制造地区分裂和对抗的行为,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。

澳门设立全运会及全国残特奥会澳区组委会

多伦多4月11日电 (记者 余瑞冬)加拿大总理特鲁多11日在渥太华与正在访加的法国总理阿塔尔会晤。双方发表联合声明确认,法国总统马克龙今年稍晚时将访问加拿大,并出席在加召开的首次法加部长会议。

佛山再推九项新政促进楼市平稳发展

据介绍,截至2023年三季度,全国在用发卡量近98亿张,而20年前全国仅有1000万张左右银行卡。我国银行卡产业快速发展,形成了规模化、标准化的成熟产业链,对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发挥了积极作用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